一番口干舌燥的解說下來,總算將這場無妄之災化解了大半。
他心中暗嘆,這可真是人在家中坐,鍋從天上來。
......
大明宮那一聲巨響的余波,遠比李想預料的更為深遠。
盡管朝堂上下都心知肚明那不過是一場意外,但在長安城的街頭巷尾,此事早已被演繹成無數個版本的宮闈秘聞,陰謀之說甚囂塵上。
當然,這些流言蜚語尚不足以撼動李想分毫。
真正讓他上心的,是另一件事。
“殿下,您總算要對作坊城那片地動手了?”
劉謹的語氣中透著一股如釋重負的輕松。
最近幾日,李想頻頻垂問作坊城與建設局的近況,讓他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。
這些年下來,作坊城已然蔚為大觀。
燕王府的馬車、齒輪作坊,金太的鐵匠鋪,林林總總上百家作坊彙聚於此,每日裡,有超過兩萬名匠人在長安與作坊城之間奔波。
然而,這片繁榮的作坊區,與燕王府在此地擁有的廣袤土地相比,不過是滄海一粟。
當初為了抵扣修築定襄水泥官道的巨額開銷,戶部劃撥了這片位於長安城外十數裡的荒地。
正因其偏遠荒蕪,地價低廉,才換來了如此驚人的面積。
“大明宮化糞池之事,倒是提醒了我。”
李想沉吟道,“若是能統一規劃屋舍,配備完善的盥洗室與化糞池,再將那池中穢物所生之沼氣善加利用,應當大有可為。作坊城的匠人日益增多,每日往返奔波,多有不便。我打算先建一批屋子,看看成效。”
是否要涉足這“房地產”的行當,李想內心頗為掙扎。
如今的長安城,居大不易,房價較武德年間已翻了數倍,人口激增更讓住房愈發緊張。
這本是制約燕王府作坊發展的瓶頸。
可他一旦開了這個頭,那些權貴世家必然蜂擁而上。
對他們而言,打通關節、獲取地契易如反掌,屆時官府賣地,權貴建房,百姓爭購,地價房價節節攀升,恐怕會演變成一場只為牟利的狂歡。
“殿下不說,我這幾日也正要稟報此事。”
劉謹帶著幾分玩笑的口吻說道,“各家作坊的掌櫃們,這兩年可沒少在我耳邊念叨。況且,作坊城那邊的土地平整多年,連主要的排污管道都鋪設妥當,卻遲遲不見後續動靜,大家伙兒都快望眼欲穿了。”
劉謹此言不虛,燕王府在作坊城投入的錢財堪稱海量,卻多是不見回報的先期投入,他怎能不急?
他沒有官身,不與馬周、上官儀等人入朝為官,只一心一意做李想的私人幕僚,將燕王府的產業當做自己的身家性命來經營。
“萬事俱備,只欠東風。”
李想胸有成竹地說道,“前期准備如此周全,要看到成果又有何難?我讓建設局調撥數千人手過去,不出一個月,便能讓數百棟新式別墅拔地而起。”